居士近义词

居士的反义词是什么

流民近义词 同义词

居士近义词

居士是什么意思?

(1)古代称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人。

(2)称道教中人。

(3)文人雅士的自称。

(4)梵语的中文意译,梵文Grha-pati,意为家长、家主、长者、或‘居家之士’。原指印度第三商工阶级毗舍族 Vaisya 的富翁或德高望重的有道之士而言。但在今天中国佛教社会,已普称一切信佛教的在家佛教徒为“居士”了。

在佛教中,人们通常以居士称呼在家的信徒,这种风俗大概出于《维摩诘经》。

维摩诘在方便品中被称为长者,文殊问疾品中被称为上人及大士,菩萨品中被称为居士。据罗什、智者等大师的解释,维摩诘是东方阿阏佛国的一生补处菩萨,在家相化度众生,因此用“居士”一词称在家的佛教徒,如此称呼也含有尊为大菩萨的意味。

慧远大师《维摩经疏》卷一说:“居士有二:一、广积资财,居财之士,名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居士?[ jū shì ]

基本释义:

(1)古代称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人。

(2)称道教中人。

例句: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四:“政和以后,道家者流始盛,羽士因援江南故事,林灵素等多赐号金门羽客、道士、居士者,必锡以涂金银牌。”

白话译文:政和以后,道家的人开始在国内出现,战士们因为援助江南的事情,就把林灵素等人赐名号金门羽客、道士、居士者,必锡,并以涂金赐予银牌。

(3)旧时出家人对在家人的泛称。

例句:清 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回:“老尼向痴珠合掌道:‘居士何来?’”

白话译文:尼姑合掌对着痴珠说:“你为什么而来”

(4)文人雅士的自称。

(5)梵语的中文意译,梵文Grha-pati,意为家长、家主、长者、或‘居家之士’。原指印度第三商工阶级毗舍族 Vaisya 的富翁或德高望重的有道之士而言。但在今天中国佛教社会,已普称一切信佛教的在家佛教徒为“居士”了。

扩展资料:

在中国,居士一词原出于战国孔子的《礼记?玉藻》:“居士锦带”(白话译文:对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人赐予锦制的带子)。

唐宋时期,道教修行之人也自称居士,对中上层知识分子影响很深,所以许多人物便以“居士”为号。比如笃信道教的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自称‘香山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范成大自号“石湖居士”;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等等。

元明清时期也有自称居士的,如刘迎自称“无诤居士”;倪瓒自称“云林居士”;陆居仁自称“瑁湖居士”;文征明自称“衡山居士”等等。居士一词,也非佛教的专有,在中国的礼记中就已有了‘居士锦带’一语,那是指的为道为艺的处士,含有隐士的意义。 在印度,居士也不是出于佛教所创,梵语称居士为‘迦罗越’,不论信不信佛教,凡是居家之士,便可称为居士。 佛教对在家信徒尊称为居士的由来,大概是出源于维摩诘经,维摩诘共有四个尊称;方便品称为长者,文殊问疾品称为上人及大士,菩萨品等则称为居士。因据罗什、智者、玄奘等大师的解释,维摩诘是东方阿閦佛国的一生补处菩萨,示现在家相化度众生,所以用居士一词称在家的佛教徒,也含有尊为大菩萨的意味在内了。 可见,一个名副其实的居士,便该是一位大乘的菩萨,决不是带有灰色气氛的处士或隐士。 然在长阿含经中,唯将四大阶级的第三阶级吠舍种称为居士,并将轮王的主藏(财货)大臣,称为居士宝,那末居士者,相当于商人、经理或者是实业家了居士,既指旧时出家人对在家信道信佛的人的泛称;亦指古代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隐士;同时,这名词还是文人雅士的自称,如李白自称青莲居士,苏轼自称东坡居士,阿袁(即陈忠远)自称药愚居士,等等。是在家修行的佛弟子。 优婆塞:梵文 upāsaka,在家信佛、行佛道并受了三皈依的男子叫作优婆塞,曾译作邬波索迦、乌婆塞、伊蒲塞等。意译清 信士、近事男、近善男、善宿男等。受了三归依及五戒并戒行圆满的人,称为满分优婆塞。严格地讲,优婆塞应该以《优婆塞戒经》为行动准则。 在中国就叫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