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皆是虚妄是什么意思?皆是虚妄应该怎么解释?

本文目录一览: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什么意思?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意思是:一切表象和名相皆是主观意识的产物,并不反映真实性。这里说的“相”,对照梵文原本来看,指的是佛陀应化到人间的色身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其实这句话的基本含义是,佛陀跟须菩提讲,说的对,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色身形象,是虚妄不实的,是空。

这句话出自《金刚经》,有相是指因缘造作之法,统称为有为法,都是虚妄不实的。《金刚经》是般若经典中很著名的一部,禅宗从六祖慧能开始,就用《金刚经》印证参学者所悟是真是假。

金刚经的主题

1、发趣

即发心趣无上乘,此非当初一下即了的自相。由资粮加行,地地胜进至於究竟等觉,皆名发趣。所以是贯彻道果,始终意趣。此发心是一切行所依止,有金刚不坏之义。般若学和大菩萨行所依托的,即发此金刚不坏心。

2、发心

是求三乘究竟菩提,如《金刚经》说度一切众生,其实无众生得度。对此世亲说是菩萨以他为自之义,因有情原非孑然一己,而与他有情实相关涉。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到底怎么理解?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意思是:凡是所有一切的相,都要将它当成是虚妄的,只要不去执着它,就会产生智慧。

资料拓展: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出自于《金刚经》。

《金刚经》以鸠摩罗什译本流传最广,其版本变化和被加工的痕迹也最多:

流通本的分期:

以柳公权本为代表的早期版本:柳公权本纪年准确、法度森严、昭然有信。在此824年以前的均属于早期版本,无三十二分划段,不添加任何真言,不添加62字段落;字数在5040左右。

2.以咸通本为代表的中期版本:此时(868年)对《金刚经》的加工刚刚开始,三十二分和附件可添可无,62字一段是必添加的;字数在5140左右。

3.以朱棣本为代表的晚期版本:除朱棣本外,此后均添加三十二分,附件全盘添加,经文逐步定型为5176字;此外经文还有两处被改动,一是善现启请分第二的“应云何住”被改为“云何应住”,二是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的“发菩萨心者”被改为“发菩提心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金刚经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意思是:一切表象和名相皆是主观意识的产物,并不反映真实性。这里说的“ 相”, 对照梵文原本来看, 指的是佛陀应化到人间的色身的“ 三十二相”、“ 八十种好”。其实这句话的基本含义是,佛陀跟须菩提讲,说的对,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色身形象,是虚妄不实的,是空。

这句话出自《金刚经》,有相是指因缘造作之法,统称为有为法,都是虚妄不实的。《金刚经》是般若经典中很著名的一部,禅宗从六祖慧能开始,就用《金刚经》印证参学者所悟是真是假。

扩展资料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现实意义: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佛不说“凡所有相,皆是无”呢?因为“无”和“虚妄”又不是一个意思了,无是没有,虚妄是假的。我们看到的大千世界,山川河流,这个相,不是没有,只不过是暂时存在的相,是虚幻的相。

一切有为法,从大千世界到微尘,从国家到家庭,从有情世界到物质世界,无一例外,皆是因缘所生,并随条件之变化而变化,没有固定不变之本体。这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本意。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