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椟还珠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一览:

买椟还珠的意思

买椟还珠的意思是买来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取舍不当,次要的东西比主要的还要好。

出处:战国·韩非子《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椟,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译文:楚国有个珠宝商人,到郑国去卖珠宝。(他)用木兰香木(为珠宝)制作了(一只)盒子,用桂和椒所调制的香料来薰盒子,用美玉来点缀(它),用翠鸟的羽毛来连缀。有个郑国人买了盒子,却把盒里的珠子还给了楚国人,这个人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不能说是善于卖珠子啊。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扩展资料

买椟还珠的近义词:

一、本末倒置

释义:比喻把主要的和次要的、本质和非本质的关系弄颠倒了。

出处:曲波《林海雪原》一二:“该简者你却详而不简,该详者你又简而不详。本末倒置,批评你还不愿意?乱弹琴! ”

二、舍本逐末

释义: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只抓细微末节。抛弃事物根本、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节、次要的部分。

出处: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可见咱们天天是舍本逐末。”

买椟还珠的意思是什么?

原意是买来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买椟还珠是一个贬义词,与它相近的词语有:反裘负薪。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买椟还珠,读音:mǎi dú huán zhū。

扩展资料:

成语出处:

战国 韩?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成语详解:

成语繁体: 买椟还珠

成语简拼: mdhz

成语注音 :ㄇㄞˇ ㄉㄨˊ ㄏㄨㄢˊ ㄓㄨ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贬性成语

成语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连动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还,不能读作“hái”。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买椟还珠

买椟还珠是什么意思?

买椟还珠,意思是买来装珍珠的木匣却退还了其中的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次要的东西比主要的还要好。

【拼音】mǎi dú huán zhū

【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白话释义:有一个楚国人在郑国卖珠宝,他用名贵的木兰雕了一只装珠的匣子,将盒子用桂椒调制的香料熏制,用珠宝和宝玉点缀,用美玉连结,用翡翠装饰,用翠鸟羽毛连缀。有个郑国人把匣子买了去,却把匣子里面的珠子还给了他。

【例句】

1、读一本书必须吸取精华,千万别干买椟还珠的蠢事。

2、像这类买椟还珠、舍本逐末的事,他没有少做啊。

买椟还珠的近义词

舍本逐末 [ shě běn zhú mò ]

释义:放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形容轻重倒置。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钱。”

白话释义:所以百姓放弃本职工,种田的人不足一半,虽然赏赐给贫民田地,但是他能仍然贱卖给商人。

买椟还珠的意思是什么

买椟还珠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mǎi dú huán zhū。意思是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买椟还珠典故

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先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点缀上玉珠和玉片,装饰上名贵的红色宝石,再填上翠鸟的羽毛,看上去,珠光宝气,精美无比,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韩非子》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法家韩非的著作总集。《韩非子》是在韩非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非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非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

著作中许多当时的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