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人贵自知是用来形容什么的?人贵自知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一览:
“人贵在有自知之明”是什么意思
人贵在有自知之明的意思是:人难得可贵的就是能够了解自己。
典故出自《贞观政要·论求谏第四》,节选如下:
贞观十六年,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对司空房玄龄等大臣说:“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是明智的人,但要做到这一点却非常困难。比如说一位君主,每天都要处理成千上万件国家大事,情况又非常错综复杂,人非圣贤,心智能力又有限,怎能把每件事情都处理得尽善尽美呢?
这样说来,君主只有依靠匡正谏诤的臣子,来直言不讳指出他的过错,才能补救过失。由这件事我常思念魏徵,他忠诚耿直,遇到问题时能随时谏诤匡正,多次切中我的过失,这就是用明镜来照形体,美与丑都会看得一清二楚。”说到这里,唐太宗举起杯子,向房玄龄等几位大臣敬酒,勉励他们也应该这样做。
扩展资料:
“自知之明”出自于《道德经》,原文如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善于了解别人的人是明智的,善于了解自己的人才是最智慧的。能够战胜别人的人只要有力量就可以了,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最强大的。知足的人才能富有,努力不懈的人才最有志向。不丧失根基的人才能长久,身死而不朽的人才最长寿。
人贵自知是什么意思?
意思:能清醒认识自己,对待自己,是最明智最难能可贵的。
读音:?rén guì zì zhī
引证:明·张宣《赠相士》:人生所贵能自知,我尝镜中见吾面。
翻译:人难能可贵的是对自己的了解,我经常在镜中与自己对视。
例句:人贵自知;有自知之明后,才能量力而为,把自己的力量发挥在最有效用的地方。
扩展资料
近义词:
自知之明?[ zì zhī zhī míng ] 指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人贵有~。
出处:春秋·老子《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翻译:能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是智慧。
反义词:
自以为是?[ zì yǐ wéi shì ] 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尽心下》: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曹刘之道。
翻译:他们居住在家里好像很忠诚、守信,做事好像很廉洁,人们都喜欢他们,他们觉得自己正确,而不能和他们一起讨论曹(操)、刘(备)的学问。
人贵在自知,是什么意思?
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
出处:春秋·老子《老子·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人贵在自知。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白话释义: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讲个人修养与自我设计的问题,主张人们要丰富自己精神生活的一系列观点。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本章与第九章、十章、十五章、二十章的写法比较类似,侧重于探讨人生哲理。
老子在本章,全部用的正面直言的文字,与前面几章不同。十章用问话的形式出现,二十章以反话形式表达。他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满饱的精神风貌。
对于老子所说的“知人”,先秦孔子也讲到过,《论语·学而》中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以后,这种“知人”活动又不断地得到人们的重视。
这种历代重视的“知人”活动带有极大的功用性,大致说来,是为了人自身能在社会中生存。这用哲学语言来说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对人(包括天地自然)作研究和认识。
本章老子阐述他的修养理论。老子强调:人要“知人”,但更要“自知”;人要胜人,但更要“自胜”。老子还强调:人要“知足”,要“强行”,还要“不失其所”,这样就能做到“死而不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