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是什么意思?
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三字经是宋朝王应麟(字伯厚)先生所作,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唱儿歌,用来教育子女琅琅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使人觉得本书内容很好,纷纷翻印,因此广为流传,历久不衰,直至今日内容虽有修改或增加,但主要结构并未改变,是一本难得的启蒙读本。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易解:人初生之时,本性都是善艮的。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后来因为生活和学习环境的不同,差异越来越大。(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易解:如果不及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环境的影响而改变,所谓先入为主,不可不慎!至于教育方法,应注重在使孩子专心,有定力。课业的选择,要以专精为主,不要希求广博。(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儿童与青少年心智的发展,十三岁以前著重在记忆,之后理解力逐渐成长,故十三岁以前应注重记忆念诵为主,理解次之,不可本末倒置。)
王应麟(1223-1296),南宋官员、经史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庆元府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
宋理宗淳佑元年进士,宝佑四年复中博学宏词科。历官太常寺主簿、通判台州,召为秘节监、权中书舍人,知徽州、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职。其为人正直敢言,屡次冒犯权臣丁大全、贾似道而遭罢斥,后辞官回乡,专意著述二十年。
为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一生著述颇富,计有二十余种、六百多卷。所撰《玉海》二百卷,囊括当时科举考试所需的各类知识;考据性笔记《困学纪闻》以考证为特色,居”宋代三大笔记”之首;蒙学著作《三字经》风行700多年,流传海外众多国家,是一部优秀的儿童道德教育教材。
人之本性到底是什么?
人的本性既不性善也不性恶,是中性的,是一张白纸.
比如,小孩肚子饿了抢别人手里的东西吃,那不代表性恶,那时人类生存的本能,也许肚子饱的时候还会分东西给其他小朋友吃呢.
人在出生后的头几年,是塑造一个人的关键时候.跟好人在一起,教他好的,以后大多数就会是好人,跟坏人在一起,教他坏的,以后大多数会是坏人.现实社会中的许多例子证明了这一点,比如印度的狼孩,还有猪孩等等.
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是说的这个道理.
人性本善同义词?
一、关于自私
「自私」其实是「利己主义」的一个表述。心理利己主义认为:人类每一个个体在行为的动机上必然是自私自利的,他们总是并且不可改变的被自我利益所驱动。
但只要我们考察一下「自私」的「自」,或者「自我利益」的「自我」,就会发现这并不是一个很稳固的理论。
如果「自我」仅指本人,这样,他的亲属、爱人、朋友的利益,就不在「自我利益」的范畴了。那作为一个本性自私的人,一个利己主义者,你就会为了自我的利益而损害父母、爱人、子女、朋友等他人利益。这样的人不能说没有,但要说大多数人为了自己总是不会顾及父母、爱人、子女,大概是不符合事实的。
如果「自我」也包括一定范围的亲密关系成员。那一些重要亲密成员的利益就也纳入了「自我利益」的范畴中。这个广义的「个人利益」内部发生冲突时,是要牺牲其中某一部分来换取总体利益的最大化的。那这样,牺牲自己的利益,而成全比如父母、子女、爱人等亲人的利益就是可以理解的。但这样一来,实际上已经包含了利他的成分了。无论如何,你牺牲自己的利益而为了另一个人,这已经很难说是纯粹的「利己主义」了。
当然,「利己主义」是个很严谨的理论,并不仅仅指世俗利益的「自私」。「利己主义」是能够和日常道德融合的。他们能够解释为什么自私的人会做出利他的行为。
从相对浅的层面解释一些利他行为。利己主义认为,利他只是利己的手段。最典型的就是商业活动中的「顾客是上帝」,周到的服务,是为了谋取利益。从这个角度而言,仁爱是伪善,友谊是欺骗,忠诚是取得信任的全套。一切利他行为,只是利己的手段。这种现象是很普遍的,因而这种解释被很多人接受。但是很多事例表明人们经常把道德当做自我利益的手段,并不足以证明所有人、所有时候都是这么做的。人们同样可以找出大量事例表明,人的道德并非出于利己的目的。利己主义的这种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于是利己主义在更深层次上进行了解释。这里的关键在于对「自我利益」中「利益」的解释。「利益」不仅仅指世俗中的利益,还包括知识、道德、心灵境界等。这样一来,即使人的道德行为不是为了某种世俗的利益目的,他也是为了自我的道德追求或心灵境界,最终还是利己的。
这有个例子。霍布斯是利己主义的主张者,但牧师却看见霍布斯施舍钱给乞丐。牧师认为霍布斯的做法和他的主张不一致。霍布斯回答说:他给钱缓解乞丐的困难,是为了缓解他自己看见乞丐时心里的忧郁。施舍给乞丐只是为了自己心里的快慰或平息不安。
从表面上看,某人做了利他的道德行为,是关心别人。但实际上他是为了使自己获得某种满足,他关心的只是他自己的心灵平静。归根结底,他还是利己的。这便具有更强的解释力了。
但这里有个问题,霍布斯帮助乞丐,表面上是帮助乞丐,实际上却是为了缓解自己心里的忧郁。也就是说,霍布斯在见到乞丐困窘时,心里是忧郁的,而帮助乞丐会使得他平息不安。如果霍布斯对他人的困境漠不关心,我们无法解释他为什么见到乞丐的困窘会忧郁,并能从帮助乞丐中获得快乐。所以实际上的情形是,我们对他人有同情和关心,然后在帮助别人中获得某种快慰。而不是我们对他人漠不关心,为了获得某种心灵的快慰而帮助他人。所以利己主义的这种解释也是不成立的。
既然利己主义的种种解释不能成立,那么我们就很难说人性是自私的。
二、关于人性
人当然有自私的属性。这不是什么新鲜的看法。先秦法家普遍持此观点,我们说的「自私」,韩非表述为「自为心」。人皆有「自为心」,这是没错的。但是否就能说这就是人的本性,甚至唯一本性呢?
孟子的性善论是人尽皆知的了,但大概大部分人也仅仅知道这三个字而已,至于具体内容,是不得而知的了。孟子论人性时,与告子有所争论。告子认为人性是一种生理本能,「生之谓性」。孟子显然不认同这个说法,如果从生理本能而言「性」,那物与物,人与物之分别将不可见。某种生理本能是动物所共有,何以言其为某一特殊之「性」呢。所以孟子据此引出了「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来反驳。
孟子的人性论是否妥当,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但是他对人性的界定是很有启发意义的。欲论「人性」,当从人与其他存在之不同处入手,而不可泛举一「生之谓性」。如果说人性是自私的,那这种「自私」是否是人所特有的,还是猫狗猪牛都有的特性呢。如果是猫狗猪牛也都是「自私」的,那这岂不又成了孟子所言的「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了吗,何以言其为「人性」呢。
三、关于自私的基因
所谓「自私的基因」只是对一种客观现象的比拟。我们看到基因的种种现象和规律,我们说这是「自私的基因」,这就和我们看到风和日丽的大海而说「深情的大海」,看到沙漠掩埋了城市而说「无情的沙漠」一样,只是一种修辞手法。你不会以为大海真的有「深情」,沙漠真的是无情。那基因自然也谈不上什么「自私」。
而从进化论的角度解释人的很多属性,证明只是进化的需要,归根结底还是自私的,这便混淆了「一个东西是什么」和「一个东西是怎么产生的」。比如母爱是进化的需要,更具进化优势。但这只说明了母爱是怎么出现的,有什么进化论的基础。并不是说母爱就不存在,也并不意味着母爱的本质就是基因的传播。比如文学和艺术,其产生都和远古的劳动、游戏、祭祀有关。这解释了它们是怎么来的,但你却不能说文学艺和艺术本质上就是那些东西。
人之本性也是什么意思?
不用“自私(selfish)”这个带有道德批判意味和负面意义的词,改为“利己(self-care)是不是人的本性”,那么答案是:人的本性中当然有利己的成分,但利己不是人性唯一的成分,甚至可能也不是人性的根基。
不仅人,任何生物都需要依靠利己的倾向,寻求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在不蓄意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利己并非一个需要遭到道德批判和鄙夷的倾向。然而任何需要依靠族群生存的生物也必然同时存在利他的倾向。利他的倾向能保证群体在利益受到威胁时互相协作度过难关,而不是个体为了自身生存争夺资源、自相残杀,进而危及整个族群的繁衍。“共情”能力的存在就是人类利他本能的证明。一岁不到时婴儿就会表现出对别的婴儿情绪的共鸣。利他行为也存在基因层面的证据。因此,从证据上看人类本性是利己和利他并存的。在不那么极端的大多数真实环境下,利己和利他是同时存在的,这也是由我们的基因、环境和文化共同决定的。一个可持续的良好状态,必然是利己和利他博弈的平衡。比如商业谈判的成功,就依靠双方在维护和让渡利益上达成平衡。
认为人的本性自私、人的最终追求是利己,是“心理利己主义”的核心观点。心理利己主义实际上更像是一种描述性的主张,而非实在的论述。心理利己主义的主张也无法解释人确实会表现出的纯粹利他行为,以及人从利他行为中感受到的满足。
超过利己范畴的,将自身利益永远放在他人之前的,则称为“自私”。自私实际上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永远对自己有利。从不提供帮助可能会导致自己的人际关系和社群地位受损,进而影响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