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的利弊以及戏说的意思,含义

从《戏说乾隆》到《铁齿铜牙纪晓岚》,从《水煮三国》到《水煮楚汉风流》,“水煮文化”越来越盛行。打开电视,随便换几个频道,就能找到戏说王侯将相的节目,这些节目的收视率往往都很高。人们为什么对“戏说”、“水煮”如此热衷呢? 查阅最全面的金融信息和最有价值的金融资源请登陆中国金融资源总库

戏说、水煮能使人通过感官刺激达到心理快感

心理学博士王国荣认为,人的游戏心理是与生俱来的。在我们很幼小的时候,或许不愿意静下心来去学习语文算术,也不喜欢帮家长去做家务劳动,却无一例外地喜欢做游戏。因为游戏能够给人以感官刺激和新奇的感受,更能够使人放松和快乐。

人都有寻找快乐的本能,一旦有条件,都会本着“唯乐”的原则去做事情。“戏说”、“水煮”的作品一般是把原著改编为无厘头的、搞笑的,或者是情感戏,充满着新鲜和刺激。

这正好能够满足人们追求对新鲜刺激事物的渴求,通过感官刺激达到心理快感。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加,人们一方面没有精力和耐心去看正剧,另一方面,由于生活节奏快而导致没有时间去满足游戏需求,因而产生了过度补偿心理,对这种带有游戏色彩的作品非常感兴趣。

过多的追求闲暇文化,说明人们心理的严肃性降低

从历史上讲,我们的民族就很热衷于闲暇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感情丰富的民族,生活情趣也很多。闲暇文化在我国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

春秋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闲暇文化,比如投槲、斗鸡、跑狗、弈等。现代的东北二人转最初也是一种闲暇文化,是人们干农活累了,在田间地头的一种休闲活动。这些历史积淀成就了民众喜爱休闲文化的心理特点。

我国正处于经济、文化的转型期,价值标准不唯一,没有一种文化形式可以代表全部,文化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在心理上也追求文化多元,能够包容和接受各种不同的文化形式。

王博士个人认为,“水煮”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价值观的混乱,过多的追求闲暇文化,说明人们心理的严肃性降低,虽然生活节奏快,但精神并不充实。一个精神空虚的人,很可能独自用石子在地上画一整天。如果一个人精神极度空虚,就很可能去关注“水煮”作品中一部分格调低俗、缺乏积极意义的。

水煮盛行从侧面反映了人们缺乏自信和安全的心理

“从众”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当一个人的行为被接受和认同,他会产生巨大的成就感;当自己的行为与别人一致时,又会有安全感。人是向往安全生活环境的动物,因此,追求安全感是人类毕生的追求之一。

近年来,“水煮”作品被用各种方式推出,拥有很多的受众,一部分并不是非常喜欢这类东西的人出于从众心理,也去观看和阅读这些作品,以融入大多数人。这从侧面反映了人们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的心理。

人们潜意识中对封建帝王的探秘和反抗心理

几千年来,封建帝王始终是神秘的,他们的私生活被公开的极少,中国人对封建帝王始终怀有敬畏。人们对他们不了解的东西,始终怀有好奇心,希望通过各种方式去揭开这些奥秘。人们对封建君主的生活越是不了解,就越有兴趣,因此,一些和他们有关的文艺作品就会受到很高的关注。

同时,由于中国人在历史上被封建帝王压迫得太久,“戏说”一下他们,也在潜意识里补偿了人们对他们的反抗心理。

心理健康的人就应该能与流行保持一定距离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对文艺创作产生的心理压力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经典作品的创作需要作者本人长期的生活积淀和劳动。曹雪芹以毕生精力创作《红楼梦》,《大宅门》也花费了作者郭宝昌几十年的心血。

现代的作者们通常是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以及“交活”期限来创作的,他们的心理上承受不了如此巨大的压力去精心创作,而“水煮”作品是快餐文化一个很适当的载体,因此为广大作者所接受。而且被“煮”的作品通常是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为人们所熟知,容易接受,作者死亡时间远远超过著作权法所规定能够免费使用的期限,因此人们很乐于去“水煮”经典作品。

王博士认为,流行的东西我们固然不能一无所知,但心理健康的人,应该能够与流行保持一定距离。人要能把握自我,而不是一味地追求与别人一样。英国曾经流行过射虎,以回顾的眼光去看,这种活动绝对是糟粕的,但在当时,人们却乐此不疲。我们应该用敏锐的眼光去判断事物是精华还是糟粕,而不能一味去迎合潮流。

随便说说的意思戏说,就是以一种戏剧性,故事性的形式表现的事物,这个对青少年来说,主要看你表现的是什么样的事情,如果纯属讲故事的呢,我想没什么利弊之分的,戏说可以让青少年更快的了解一件事,但是如果说的不清楚,或者太专注于故事,那可能就是弊端了,青少年可能会不看事情而去看故事,这样就没什么意义了:)

戏说趣谈近义词

豆羹年华什么意思

“豆蔻年华”一词源于唐代诗人杜牧的《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他用早春二月枝头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来比拟体态轻盈、芳龄十三的少女,这一千古妙喻一直流传至今。后世使用“豆蔻年华”一语形容少女,虽然不拘泥于杜牧所说的“十三余”这个具体年岁,但也有个大致的限度。

用“豆蔻年华”来描述“平均年龄”“22岁”的警花,毕竟“嫩”了点。芳龄“十三余”,就现在的学制计算,只是初中一年级学生的岁数,而平均22岁,已经是大学毕业的年纪了。两者之间,无论在生理上,心理上都有不少差距。平均1.69米的个头,大多不会有“娉娉袅袅”的身姿。选拔警花毕竟不是选拔模特。

豆蔻年华”之“豆蔻”是从上述植物引申出来的意思,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处女而言。这源自唐代杜牧的《赠别》诗中有“婢婢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大意说柔弱美丽的十三岁多的少女,像是二月初起刚发芽的豆蔻梢头的嫩芽呢。看,豆蔻原来比喻嫩芽,关键是说十三四岁的少女。再加上“年华”二字,更清楚点明了这个令人喜爱、亭亭玉立、含苞欲放的美丽的年龄时段。

本世纪初时,外国染指甲油刚传入中国时,它的牌子叫Cutex,声音类似“蔻丹”,人们便把豆蔻年华的“蔻”给了它,第二个字“丹”有红的意思,于是“蔻丹”在我国流行了数十年之久。

豆蔻年华应指十多岁少女。形容她们才合适。最多扩展到二十来岁,还可勉强。

年龄称谓趣谈:不满周岁——襁褓 2-3——孩提 女7——髻年 男8——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舞勺之年 15-20——舞象之年 女12岁—金钗之年 女13岁——豆蔻年华 女15岁——及笄年华 女16——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女20岁——桃李年华 女24岁——花信年华 女30——半老徐娘【拼音】:dòu kòu nián huá 豆蔻年华的中文解释 【解释】:豆蔻:多年生草本植物,比喻处女。指女子十三四岁时。 【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示例】:一遇到女人,可就要发挥才藻了,不是“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就是“~,玲珑可爱”。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论人言可畏》